查看原文
其他

深发现 | 碎片信息的聚合整理,能支撑多大的生意?

亚澜Alana 深响 2020-09-05


「深发现」是深响发现探讨创业项目以及创业新机会的栏目。

商业的沃野不只有大公司的高光,更有一线创业者的不辍耕耘。我们希望以价值投资的眼光发现新生命,与创业最前线的他们坦诚畅聊行业最新变化,并且将其特有的行业敏感、产品创新梳理出来,把握新机遇,收获新启发。

创业项目寻求报道:deep_echo@163.com



作者| 亚澜


相信很多人都饱受信息过度碎片的困扰。


每天收到几十条短信,都是没用的广告,一怒之下清空了收件箱,但你没有发现物业发给你的暖气费缴费通知、税务局发送的企业办事流程、合作伙伴大会的入场二维码链接、信用卡的消费通知也在其中。


更让人烦躁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push(推送),关掉怕错过重要新闻,不关的话,它们会打乱你所有的整块时间,让番茄工作法彻底失灵。


但当你真正需要利用碎片时间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工具能帮忙。微信上看到不错的文章,收藏起来,然后再也没有读过第二遍。如果你在不同的app上看到想要收藏下来的内容,你只能藏在各自的应用中,下次想要阅读的时候,你还得打开所有的app,一个一个地找。


难道没有一个工具能打通这些应用,整合这些信息,甚至帮我们做一个初步的筛除,真正节约时间?



信息“断舍离”


郑小岳及其团队想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建立碎片化信息聚合的平台,一键收藏网络文章和短文本笔记,简化用户处理碎片信息的复杂程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内容为基础的社交关系链,最终打造一个有价值和粘性的社区。


先来看他们的解决方案:



从产品功能上来说,它主要解决了两个痛点。


一是各种通知、推送、消息、短信太多,全部屏蔽会错过重要信息,但不屏蔽又受其干扰。


用户可以设置是否拦截通知,跟踪消息历史记录,误删信息也可以找回来。这些信息在「一知」里会以视觉化卡片的形式呈现。另外,通知管理功能还有一些比较友好的设计,比如当你在游戏中或者观看视频中,重要的通知信息会以“弹幕”的形式出现。


而这里比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可以将信息智能化过滤。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AI模型,自动识别通知内容,「一知」会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分类。其新版本的内容识别准确率达到96%以上,还可以将通知细分成约30个类别。


不过,目前只有安卓版本拥有通知管理功能,iOS系统暂时没有开放这一权限。郑小岳告诉「深响」公司已经和国内主流安卓厂商达成了合作,其相关技术将会应用到这些安卓系统中去。


二是全局文章内容统一收藏。


如果你是iOS用户,你需要添加「一知」到widget,android是不需要widget这一步的 会更直接, 复制链接时就会弹出一个小浮窗收藏。



「深响」尝试了一下,分别在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网易邮箱大师、携程旅行、BuzzFeed、Variety等6个app上复制内容,最终在一知上都能成功聚集到“笔记”上,而且还可以分类管理。而难得的是,在不同app上收藏的内容,「一知」会重新解析排版,保证内容呈现的视觉舒适。


郑小岳向「深响」透露,「一知」已经获得了数十万日活,50%以上用户都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而以上探讨的痛点不只是中国用户的痛点,半年前谷歌方面找到「一知」,目前「一知」海外版APP已经公测,能够支持20多种语言。海外版得到了Google应用商店的大图推荐,且好评率达到95%。美国、印度、西班牙都是下载量较高的地区。


这让人感到诧异,因为不同于中国,海外的RSS阅读器、邮箱管理都做的比较早,用户习惯也培养的不错。从工作效率角度,印象笔记(Evernote)是非常成熟的产品,而当红明星项目Slack则是整合了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等等,它被认为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SaaS创业公司。


分开来说,RSS阅读器固然可以满足个性化订阅信息,但它有一个和微信公众号一样的问题——订阅多了你就不想看了,而且你无法保证你订阅的频道持续保持高质量内容的产出。印象笔记则更多的是管理你的笔记内容,对于扑面而来的碎片通知信息无能为力。


郑小岳想做的并不是“中国版Slack”,也不是定位于企业服务。他们只是用企业级交流的有效性来重新思考消费级交流。



工具VS社区


不过,「一知」现阶段恐怕还是会被归类为工具。


郑小岳的希望以工具切入积累原始用户,但当大规模进行市场推广、用户获取的时候,一知已经成为了一个社区,到那时,将会以社区的形态去打动用户,让用户第一眼就留下这是一个有效内容聚合的用户生态。


他坦言自己观察到在中国似乎每一个“工具”都有一个“社区社交梦”,但实际上都做不成。“Photoshop就是一个工具,它从不幻想自己能成为Instagram。工具转型社区是伪命题。你可以倒量,但不能转型。”


所以在郑小岳眼中,「一知」从零开始就是有社区形态的。


一知logo


用户在收藏文章的同时,文章也会被分享到“一知流”。当用户量足够大的时候,“一知流”就会是一个更广义的朋友圈,集中展示各种被收藏的有价值的文章,从而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社区。而用户的收藏行为也是很好的数据,可以让「一知」做出用户画像,再根据用户兴趣推出类似“1公里内的分享”“这家公司里的分享”等社交维度。


“信息流的海滩,1.0是拦截垃圾,2.0是捡贝壳,3.0是把贝壳串起来展示给别人。”


郑小岳认为,没有所谓绝对的技术门槛,  有经验的团队也可能做出类似的功能产品雏形。但用户聚集在一起的社交链条以及通过积累的用户训练的数据模型是不可盗取的。


社交要千万级用户才能玩起来,这是行业常识。尽管「一知」希望构建以内容为基础的社交关系链,最终打造一个有价值和粘性的社区,但现在从能否切入社交的维度来评判「一知」还为时过早。


而现在「一知」主要还是靠自然流量推广,口口相传。至于变现,郑小岳认为,有流量,变现一点都不用担心。


这个项目,确实选中了一个有痛点的环节切入,产品与技术也做的不错。但碎片信息整理的需求能不能支撑起后面的想法实现,具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还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



最后必须要提一下这个团队的背景。郑小岳有很长一段职业生涯是在微软西雅图总部度过的,参与了XBOX、Windows Phone、Windows Apps的研发,之后加入网易,业余作为美术设计师和独立电影导演,还获过一些国内外奖项。而「一知」的核心团队由二十多名来自阿里、华为等公司的产品和研发工程师组成。



本文系「深响」原创,请勿以任何形式抄袭、搬运、洗稿

申请转载请直接在本文后直接留言(不要加微信)


你还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创业公司的报道:

求你们不要再问“小程序”还有没有机会了,这篇干货自己看

换个角度看内容付费:“兴趣社区+众筹工具”或许是个出路

从治疗方案切入,这家高起点AI创业团队,在做中国自己的癌症智能决策系统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